图片
文 / 子玉
以前读历史是在做纯粹的知识层面的线性堆砌,后来读历史读的更多是规律、智慧和因果。随着从历史中汲取的智慧越多,感觉自己不仅对身处的客观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今天就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来聊一点题外话。
和平常一样,笔者早上起来先去楼下吃了个早餐,正准备上楼时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是一个路人打来的,说是我的车窗被人砸了,叫我赶紧去看。按照正常逻辑,我的第一反应必然是上头,接着是愤怒,然后会急匆匆地赶往现场,在去往现场的路上一想到额外增加的支出和对时间的耽搁,情绪的浓度也必然会加重。
然而,在挂了电话之后我竟然惊讶地发现,以上这些情绪自己都没有——先是按照正常走路节奏上楼去取车钥匙,到了家之后再喝了点水,然后才往现场走。在路上我特意给刚才那个给我打电话的人打了个电话,表示感谢(这个世界虽然有坏人,但还是好人居多)。
到了现场看了情况之后就是报警、清理玻璃渣(手还被扎破了)、联系修车地方等一系列常规操作,完了就把车开往修理厂,边走还不断切换着自己喜欢听的音乐,在和老板谈妥价格之后然后泡了一杯茶耐心等待。
当中午吃完饭睡了一觉坐在电脑旁回顾早上的事情时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自己变了,变得能坦然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大多数好事和坏事。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是因为我在读书的过程中理解了因果,平常也在刻意训练自己遇事时的心态。
先说因果。因果是佛家解释这个世界的理论体系,佛学中有三个字最重要,分别为空、业、缘,我们在客观世界中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自己过去所做的业所一一显化的结果。比如,西汉名将李广就是典型。
李广难封是大家都熟悉的历史故事,对于难以封侯这件事李广其实也挺不解,因为,他首先是一个素质还不错的武将,其次,他所身处的历史区段也给他提供了建功立业、封侯的机会,因为,李广不仅参加过汉景帝时期朝廷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也常年参与对匈奴的战事,从概率上讲李广封侯的可能性都很大。
只不过,李广一直都在争取机会,也不浪费任何一次参战的机会,但他就是拿不到封侯的结果,反而还总是碰上倒霉事、被处罚。最终,李广在无法解释自己命运的情况下向看相之人索要答案。看相之人在耐心听了李广所发的牢骚之后就问他:“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李广回答:“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看相者听完之后表示:“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意思就是,李广难封是一个结果,但因却是他当年杀降的行为。李广只是在承受自己的因果而已。
当然,李广难封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包括他不善于领军、性格有问题等,笔者这里举李广的案例只是为了论证因果对于人生的巨大影响。
图片
李广难封不仅仅是能力问题
图源/剧照
如果单从因果论来看待历史,我们还能够举出大量类似案例。所以,人们在遭遇所谓的坏事情时首先要有一个认知,这是自己过去所造业在因缘和合之下所显化的结果,一切根源都在于自己,而不是世界故意要让我们难受。
理解了这一点,事情本身带给我们情绪层面的伤害指数就会降低。如果维度能够再拔高一点,你可能还会与自己和解。
为了说明这一点,笔者说一个自己之前看书时读到的故事。说是有一个企业家,事业做得非常成功,但有一次却遭遇了舆论的密集式攻击,搞得他情绪坏到了极点,具体表现就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为了走出情绪的漩涡,这人就前往寺庙和僧人聊天,谁知僧人在听了他的事之后竟然说:“这事吧,你应该高兴才对。”
看着对方不解的表情僧人解释:“咱两不熟,你的过去我也不了解,但你之前肯定做过什么不合适的事情,今天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只是你过去所做的业的显化而已。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么你过去所造的业也就消解了,难道这事不值得庆贺吗?”
听完僧人的解释之后那人恍然大悟,进而脸部的表情也是阴转晴,表示,“那确实应该好好庆祝一番”。
你看,人走出情绪困境最高效的途径就是转念。
按照佛家的解释,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坏的事情如果你坦然接受的话那事情就到此为止,你过去所做的业也被消解,如果你一味抗拒的话,那么这个业就并不会化解,还会发生让你难受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那些能够坦然接受坏事的发生和忍受、抗拒坏事发生的人所经历的必然是两种人生,那是天堂和地狱的差距。
而且,所谓的好事和坏事也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心,给事情打上了所谓的好坏标签,如果从消业的角度来看的话,坏事还是好事呢。
本质来说,任何一个人的幸福指数都是由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外部的客观环境;个人内心的主观世界。
而外部世界又是人所不能控制的,我们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如何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态度。只要你是一个乐观、通透的人,那么客观世界对你造成的伤害就非常有限。
比如,我在看到车窗被砸的现实之后就在想,我绝对不能生气,让对方对我造成二次伤害。也就是,此事我只需支付些许的费用,不能情绪层面也遭受伤害。
不过,理解道理是一方面,但大部分人还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坏事情发生时还是会情绪激动,长时间无法走出来。用王阳明的理论来解释就是,你不能做到,说明还是没有真正做到知。
什么叫知行合一,就是你知道了而且还能做到,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那么,如何填平知和行之间的鸿沟呢,个人感觉还是得通过刻意练习。比如,我之前遇事时也会慌,然后后面就通过不断复盘刻意给自己植入举重若轻、淡然处事的意识,每当遇到事情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先处理情绪,然后再处理事情。
通过长期的刻意练习,自己才稍微改变了之前遇事就慌的状况。还是王阳明说得对呀,人要在事上磨,红尘才是修行的最好道场。
图片
王阳明:人要在事上磨!
图源/剧照
另外,有些坏事的发生也是因为个人平常就爱乱想,导致大脑中的影像在现实中上演,用佛家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境由心造,人在现实中所遭遇的大部分坏事情都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有这个种子,想多了,坏事情就容易发生。
此外,佛家还说,“万法由心造,万物由心生”,心境会显化外境,外境也会影响心境。
所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大脑。
最后就是,一定要从根源上来控制坏事的发生,不造业就不会遭遇坏事情。对于此,许多人的理解是,只要自己行为上不造业就行,但这显然有点肤浅,人造业不仅是行为上的造业,说话、念头也会造业:你说让别人难受的话、大脑中升起不好的念头也都是在造业。
身、口、意都是造业的载体。
因而,人一定要同时控制好自己的念头、语言和行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三者又是一个因果关系,只要你念头正,那么大概率就不会说不好的话,也就不会在行为上造业。
记得一个名人曾说过这样的话:“请注意你的念头,因为他会影响你的思维,你的思维会左右你的语言,你的语言会左右你的行为,你的行为会塑造你的性格,而性格又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念头,是一切的根源,保持正念是一个人修行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一个人既要不造业,还要善于积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的财富更多是一个人福报的变现。就算你所做的好事没有变现,但灾难也早已远离,所谓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有人可能还会问,我的家人、祖宗积了很多德,为什么自己没有享受到他们所积的福。对于这个问题你首先要问,你的德行能不能承载家族所积累的福报。所谓的厚德载物我们也可以如此理解:“德”是指我们自己的德行、品性和能量场,而“物”就是家族所积累的福报所能变现的财富。
也就是说,福报的变现也要一个好的载体。所以,我们更要在自身的修为上下功夫。
最后,自己虽然损失了钱、耽搁了时间,但我依然感激那些之前帮助过我的人,比如,有人打电话告诉我说车窗没有关,我有一次出门时一个陌生兄弟主动、免费搭载我一程,这些都曾给了我内心的温暖。
这篇文章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笔者也只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一点自己的感想,与大家交流。大家对生活有什么感悟,有什么好的感想也可以打在评论区,我们一起学习。
笔者觉得,分享智慧也是布施的一种。
你说呢?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前秦之亡,大体如此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